-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9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90 @@ | ||
+++ | ||
title = "Notion 筆記 960 天心得" | ||
date = "2024-11-01T22:50:00+08:00" | ||
tags = ["notion"] | ||
slug = "using-notion-after-960-days" | ||
dropCap = false | ||
+++ | ||
|
||
「⋯⋯要重拾細膩思維,再創構建之樹——🍀。」這就是[一休兒之學習筆記](https://reuixiy.notion.site/bfba6436c19f4172ae88b0c509f55452)的起源——2021 年 10 月 12 日發佈的《[△](/life/tetrahedron/)》;2022 年 3 月 15 日,我在《[跑步、買菜、早餐](/life/running-grocery-shopping-making-breakfast/)》提出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設想;2022 年 3 月 18 日,我正式《[嘗試筆記應用 Notion](https://github.com/reuixiy/reuixiy/issues/9)》;2022 年 3 月 20 日,我開始《[遷移到 Notion Database](https://reuixiy.notion.site/2948171972a045ddb3a109c7303bd452)》;2024 年 11 月 1 日,使用 Notion 筆記 960 天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希望我的探索經驗對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 ||
|
||
--- | ||
|
||
現在回首,「學習」確實已經實現了我早期的願景,這兩年多來,有序我的知識、豐富我的生活、清晰我的目標、啟發我的創作,確確實實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 | ||
|
||
> 這箇空間建造兩年多,現在我有時無目的在此漫步,思緒不經意間匯聚,靈感不經意間出現,我想這就是此空間的價值所在,它確實有序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清晰了我的目標、啟發了我的創作。 | ||
> | ||
> ——<https://reuixiy.notion.site/126c9131ed4f80ffa9ffe951cc676c70> | ||
有人說筆記工具是無用的或無益的,比如:說重要的是自己的大腦、說某某人物還在用紙質筆記本;對於第一點的批判:工具讓你不在自然中裸奔;對於第二點的批判:你只是在崇拜一箇過時權威。工具是否有用、有益,首先取決於你的使用方式(見《[學習](https://yixiuer.me/aphorism/on-learning/)》),其次就是筆記工具是長期價值投資,想要看到成效需要付出、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多數人只是數天或數週或數月就放棄了,錯失了後面的指數增長。 | ||
|
||
以我自己的經歷,我上方批判的這兩點我都曾有反覆,我也想過愛因斯坦沒有 Notion,我也想過 Elon Musk 沒有 Notion,但這並不妨礙我有 Notion;而且我想如果在愛因斯坦和 Elon Musk 的青年時代已經有 Notion 了,那麼他們一定也會是新工具的使用者。 | ||
|
||
--- | ||
|
||
在介紹使用方式之前,先來論述下筆記工具在理論上的必需。主觀來說,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經常會遺忘一些曾經的想法;理論來說,人的意識是有限的(見《[記憶窗口](https://reuixiy.notion.site/726c9fab7f1d472ea4ef55d05213d496)》),筆記工具是解決這一人腦局限問題的必要輔助。 | ||
|
||
--- | ||
|
||
使用方式:定義首要,其次互連。 | ||
|
||
> 人類的認知存在於概念之中,我們是一系列概念推動的機械,像大型語言模型一樣。而當我們思考學習時,一切最終也會匯聚到對應的概念,這構成我們的知識理解系統。同理,我們作筆記最有效的結構就是依概念為最小顆粒記錄,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有序的,這是首要其次才是互連。 | ||
> | ||
> ——《[認知](https://reuixiy.notion.site/d50ded16511244c6ad57b9a29ccbe56a)》 | ||
其實,正如幼兒剛開始認識這箇世界時那樣,我們不斷重複詞語與客觀事物或動作關聯,然後幼兒逐漸開始用言語去描述這箇世界——「這是什麼?那是甚麼!」——去發現去探索這箇世界,再漸漸開始用言語去理解解釋這箇世界,以及自己的存在。(見《[疲憊](https://yixiuer.me/aphorism/weary/)》與《[留白](https://yixiuer.me/aphorism/blank-leaving/)》) | ||
|
||
> 因此,視覺不只是關於我們看到的細節。雖然圖像可依照崔斯曼等研究人員細緻入微地分析、研究(特別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室中),但我們要在這箇混亂的世界生存,我們依賴的視覺必須處理物體、人和地方等事物。事實上,在訊息處理最初的階段,我們對週遭環境的感知,不是把看到的東西視為顏色和輪廓的組合,而是把看到的東西歸類為不同類別。 | ||
> | ||
> ⋯⋯ | ||
> | ||
> 這項研究似乎能為整箇研究領域帶來很大的影響。能有所貢獻,實在是我的榮幸。然而,最大的回饋是哲學上的啟發。在這方面,數十年來的研究加上我們的結果,顯現人類視覺核心的一箇簡單理念:基本上,我們的視覺是基於感知明確定義的事物類別,因此辨識事物。佩羅納的喜悅溢於言表,表示他同意這點。我愈來愈有信心,我們將解開一切的秘密。 | ||
> | ||
> ——《[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https://reuixiy.notion.site/117c9131ed4f80bd998ede4548a1c86a)》 | ||
> 當今時代,人們還有興趣去閱讀古代文獻,除了在這裏進行發掘和尋求啟示之外,我們想,還在於去索解一些思想、一些概念在其最初究竟是箇甚麼樣子。而這一點對於哲學、對於西方哲學尤其重要,因為理論思維說到底是一種概念思維,離開了概念,沒有人能認真地進行思維。 | ||
> | ||
>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https://yixiuer.me/excerpts/miao-li-tian-the-philosophy-of-aristotle/)》 | ||
當我們使用與人腦認知符合的方式進行筆記時,這種方式就是最為簡約最為經濟的(見《[簡單與簡潔](/tech/simple-and-clean/)》);反之,如果我們只是每日流水散亂記錄,我們就還需要二次耗能,依據定義再次整理歸類。因此,對於外部信息,我們需要在輸入時就分治到筆記對應定義,而非無效堆積。 | ||
|
||
當筆記有足夠定義、足夠互連,筆記之中就出現了魔法,像人腦一樣,像機械一樣,誕生了智能。之前,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只限於這點或想不起內容;現在,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發現更多並獲取所有內容;於是,筆記工具確實達到了先鋒們曾經的 Tools for thought 憧憬: | ||
|
||
> _Amplify imagination._(放大想象力) | ||
> —Alan Kay | ||
> | ||
> _Augment intellect._(增強人類智力) | ||
> —Doug Engelbart | ||
> | ||
> _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_(思想不局限在紙質文本) | ||
> —Ted Nelson | ||
> | ||
> ——《[產品沉思錄:Notion 小傳·背後的先鋒(Pioneers)](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d48222b76554430ab3b86eb3e3f4bf9a#9a1cf38b6ec04a56a710ae45dfd45a4a)》 | ||
--- | ||
|
||
以上是使用方式的樹榦根系,下面我再來介紹一些重要枝葉🌱,共同實現吸收陽光自然生長。 | ||
|
||
其一,我們需要意識到空間直觀的重要。即使對於最複雜的時間,我們也是透過空間來理解的(見《[時間](https://reuixiy.notion.site/cd3ccd1d1e9a42aa9ddacb2a3feb72c2)》);即使有語言模型,我們也依舊需要 UI 交互,因為視覺比語言更高效;同理,我們需要分區來收納筆記,並設計直觀的首頁來展示,作為筆記入口。 | ||
|
||
其二,每一定義都應是平等的獨立頁面。透過目錄連結定義,結構化定義之間的關係,而非文件夾頁面直接內嵌頁面。另外,分類、標簽即為定義,回到頁面而非糾結頁面的屬性。 | ||
|
||
其三,筆記、网誌、動態分離,我最初總是想著 Notion 與网誌的下一形態關聯,結果糾結浪費時間。 | ||
|
||
其四,舊筆記?先設計實現好新筆記的架構,舊筆記慢慢遷移。實際上,後來我發現舊筆記可有可無。 | ||
|
||
其五,上方所談,主要是知識,當時設計 Mission Control Center 時,知識之外的另一點是任務。首先筆記是為知識服務的,所以任務不涉及生活瑣事,後者使用日曆、提醒事項足矣。我的筆記中每一定義都是 Omnis 資料庫的一級頁面,所以都可以為之添加狀態相關屬性規畫追蹤執行,短期任務按週不斷迭代,並在 Current Iteration、Next Iteration 看板視圖追蹤;長期任務在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視圖追蹤;這點正在改進中,見 [2024-10-10](https://reuixiy.notion.site/11bc9131ed4f80e0bfbed006b13ff167)。 | ||
|
||
--- | ||
|
||
當幼兒看到一堆積木時,會自然而然地用手拿起來,開始搭建。同理,面對筆記中的這麼多知識定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構建。這點是 Notion 中頁面為主體的優勢,因為我們最終輸出的一定是一箇頁面一篇編輯好的文章,而非時間日誌或子彈列表,所以為甚麼要額外增加副產物?同時我們需要注意我們的構建方式: | ||
|
||
>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箇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樣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 | ||
> | ||
> ——《[余華:寫作](https://yixiuer.me/excerpts/yu-hua-writing/)》 | ||
同時,與構建同等重要的是發佈,要像幼兒那樣激動地將自己的發現創造告訴朋友、告訴這箇世界!不斷與箇體對話,不斷與自我對話,不斷與世界對話!這會啟發激勵我們的創作! | ||
|
||
--- | ||
|
||
方法如上。工具選擇看箇人喜好。我選擇 Notion,為甚麼?事實上,我使用 Notion 也有反覆,期間嘗試了 Roam Research,並且用了數月 Logseq,但我最終還是回到了 Notion。我最看重的三點:產品是否健壯?不想數年後就停止服務、停止開發、停止維護;筆記如何發佈?我想要即時分享,不想要太多流程帶來過多心智負擔,阻礙限制動力;是否多端同步?我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編輯。[*](https://reuixiy.notion.site/131c9131ed4f800aa0fbf5c77d5a6d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