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1 lines (33 loc) · 9.01 KB

ben-ke-si-nian-yao-zuo-shen-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1 lines (33 loc) · 9.01 KB
description
By Lianke Qin

你想要做什么

曾国藩曾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唐文治老校长也曾论述读书应志在达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交大的同学在本科四年里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逐渐对自己未来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并能持之以恒为之努力。

摆脱“考败来X”的心态以及以往被灌输的线性高考思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两所著名的TOP2高校,经过几十年的集中建设,清北与第二梯队的高校的学科总体发展上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录取生源亦如此,在很多高中老师们都信奉着“唯清北论”,一部分同学在刚入学时可能会有着“考败来交”的心态,交大每年也的确都会有若干对专业亦或者学校不满意退学重新高考的案例,如果你在经过仔细的分析自己的真实实力水平加上复读一年的机会成本后觉得可行,应该尽早与家人沟通返回高中备战次年高考。如果选择在交大继续读书,你也会发现未来的道路依然宽广,你会有机会申请本科转学到海外,亦或者大四时申请海外名校的硕士、博士项目,那么此时你最应该关注的便是未来四年里如何合理利用好交大平台给予你的各项资源不断提升自己。

高考终究是阶段性的选拔手段,任何选拔手段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从而帮助高校录取到他们最想要的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教育几乎都是为了高考选拔服务(读国外本科的同学除外),很多同学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线性的思维模式。在大学里也会有学积分的评价标准,但大学中已经不再像高考录取那样只靠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线性地评价一个人的优秀程度,本科毕业时大家的发展与入学时的高考分数关系不大,其间四年里会有无数机遇等待着你把握,他们也会极大影响着你未来人生的走向,待毕业走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虽然统计意义上来讲毕业院校越好他所达成的成就越高,但每个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方差却会大到你无法想象。

尽快深入了解你的专业

大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鲜有信息渠道来了解大学开设的主流专业,外加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高考报志愿存在被调剂的可能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被录取的专业了解甚少,不过随着大类招生的普及,工科平台、自科平台等同学会在入校后一段时间才会进行专业分流,学校也为绝大部分同学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在此之前你应该尽可能多的增加对本专业的了解,因为转专业的机会只有这两三次,如果错过了之后你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专业的话,你下一次转行窗口只能在本科毕业后了。信息渠道包括但不仅限于:

  1. 最基础的便是在网络上搜索本专业的一些通用介绍,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学院官网的介绍(包括师资、培养计划、专业排名等)、官方的各种就业深造统计数据、知乎等问答性网站,但这些内容往往缺少针对性,而且不是可交互的,无法及时针对你的疑问做出相应回答。
  2. 在大学入学前大部分同学能通过交互问答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渠道主要为:
    1. 在该专业相关领域且一二线发达城市从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近亲远亲们,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出路实例介绍是最好的,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他们远离了一线实际生产环境然后举一些很过时的例子,这些内容往往用处非常有限,因为当下社会依然处在快速巨变中,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人的路往往不再适用于你,老一辈人的一些“越老越吃香”的古典说辞不可迷信。
    2. 新生交流群会有热心学长学姐们的介绍,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系里培养计划和具体课程内容等,但由于他们本身大多也是大一大二很junior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本专业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
  3. 入学的第一年里你可以通过:
    1. 跟系里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沟通增长对本领域的了解,去聆听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去工业界的同学的经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年长的教授一方面可能脱离科研生产一线,并且没有什么精力去回答一个大一学生的问题。
    2. 跟系里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沟通,了解他们专精的小方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整合起来分享给系里其他同学和以后入学的同学,功德一件。
    3. 跟来系里宣讲进行秋季招聘的企业员工们交流,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对口工业界的现状。

认清自己的技术栈

随着本科、硕士、博士的扩招下,中国开始享受着“工程师红利”,各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也是国家大计之一,但目前我国存在着新增中高端就业岗位数量跟不上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问题,与经济增速下滑相叠加,每年都会看到类似“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新闻,交大的出身足以让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拿到多份offer,但想要去理想的公司以及职位,你需要对自己的技术栈和目标职位的需求技术栈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及时补足短板。你未来可能会用到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1. 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这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对本领域有中长期的判断
  2. 表达能力,如何去说服你的上司还有顾客理解并接受你的idea和产品
  3. 相关信息检索、过滤、总结、可视化等的能力
  4. 交际能力,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价值,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找到最合适的朋友寻求帮助
  5. 抗压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能较好应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
  6. 独立思考,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尽量避免被错误消息带节奏
  7. 时间管理,以后的日子里你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很多工作学习以外的杂事消耗精力,再也不是大学以前父母帮你操办大部分事情了,你需要高效管理利用剩余的时间

本科四年你想做什么

假设你现在人生游戏的开局是在一个心仪的大学(交大)读了一个喜欢的专业,那么你的开局已经是同龄人中的至少前1%了。正如之前所说进入大学后对同学们的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不会再像大多数高中老师那样要求你以提升高考分为终极目标,你可以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助研接触某一小方向(本手册有提及如何选择导师,尽量避开不好的导师)、也可以是拉上志同道合的同学尝试小型创业项目、或者去知名公司实习参与有价值的项目提升简历竞争力、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学生组织或者社团帮助交大摆脱“文化荒漠”(但我们有必要提醒你校内的学生组织和社团质量也遵循二八原则,值得加入的是少数)、可以参加很多国际竞赛为交大争光……放眼望去本科期间将是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自由、机会成本最低的四年,你没办法“grasp all and win all”,但应该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交大之大,能够包容你选择的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

本科毕业之后你想做什么

四年很长,四年也很短,大学里会有一部分同学享受着校园的舒适生活,不知不觉间被温水煮了青蛙(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校园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经成为“社畜”的人看来是非常奢侈的。日后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技能多还是在校园中培养,你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点跳出这种舒适生活的幻象为以后工业界/学术界的工作打好基础,如若拖延症到本科晚期才发现四顾茫然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GPA高的同学或许还能靠保研直博暂缓进入社会的进度条(当然很多同学保研直博也是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并未考虑过直接进入社会),学业不佳的同学或许要再像准备高考一样备战考研了,而近些年考研难度也是在肉眼可见地提升。进入社会之后人生的分支要比学校里多得多,在此也不一一举例,在象牙塔里被保护得久了容易跟现实社会脱节,这些东西要留给你自己去摸索。

碎碎念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以后阅读这本小册子的人可能千千万,但大家毕业后的境遇会千差万别,这可能是由于同学们认知能力、运气与机遇、执行能力、家里提供的支持等等不同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