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A 的自我观察
在知道 作家之耳
这个概念前,
俺已经坚持了42年阅读了,
所以,形式了有相对稳定的阅读模式,
根据这个概念看哪些吻合, 以便加强;
哪些不对, 必须监管;
简单的说, 俺的阅读内容分三类:
- 技术
- 收集
- 娱乐
所有为了解决已有任务而进行的阅读
- 无论开发/管理/历史/...
- 各种场景中触发的任务
- 都习惯性采购主题图书:
- 一般根据推荐或是以往积累的常识
- 对领域主要权威机构/作者的图书
- 一次买几本回来
- 短期快速完成阅读, 勾出当前任务相关部分
- 并立即实验,检验效果
- 多数起到一个对陌生领域知识结构获得一个大致理解
- 从而能发现/设定一个可行路线开展有计划的探索
- 这其中, 对文笔的积累,可能就是
翻译乃大道
那本书中详细讨论过的- 对翻译腔
- 和精当的翻译
- 有了足够语感
- 能分得的出好歹了
- 可惜, 多数技术图书都是由非专家快速用工具翻译过来的
- 只能自己使劲脑补
- 或是拿来原著对比理解
小时梦想就是成为 凡尔纳 小说中万能的博学家
所以, 在接触到互联网后, 就自觉的开始下意识的收集以及阅读; 这应该是中学写小说时, 不得不自制剪报来组织材料形成的习惯;
只是,现在俺能通过浏览器插件工具来辅助我完成:
- 无论在什么渠道遇到好文章/资料
- 及时回到桌面, 用浏览器访问
- 先批量将所有相关网页抓取到本地, 并用树状目录组织好
- 然后, 有空时, 和主题式图书阅读类似
- 也是按照一个主题快速广泛的将所有相关本地管理的页视都看一次
- 过程中, 触发其它网站/文章/资料时
- 使用相同流量一层层, 一级级
- 逐一挖掘出来, 组织下来
- 只是, 不立即进行实验
- 等到有机会, 有相关任务到来时
- 就可以迅速进入有印象的对应目录
- 根据以往速读的标记
- 从最可能实现的线索进入, 快速建立检验
- 当然, 因为职业关系, 这种收集-快速浏览 基本都是技术相关
- 对文笔实在积累不大
- 因为多数最关注的都是各种代码片段
- 或是配置脚本...
- 不过, 这个经历现在好象积累为 Markdown 写作习惯了
- 因为 md 的格式也是以缩进为主要结构表述
- 和 Python 代码天然一致
- 导致俺写文字,也越来越象代码的形式以及结构
小时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漫画家, 而漫画也是万画, 万事万物皆可画, 所以, 必须先成为博物学家
那么, 好漫画当然要先有个好故事以及对应脚本;
好故事, 除了自己多经历万物外, 阅读当然也就是最高效的积累渠道了:
- 漫画本身就是最对口的阅历积累:
- 从以往采购收集
- 到多次搬家只有最经典作品镇宅
- 现在用是 Kindle 32g whitepaper 10代为主力
- 通过付费服务导入漫画
- 挤时间刷:
- 经典完结漫画重刷, 回顾儿时记忆
- 经典长筹漫画连载, 追了20年的漫画不得不继续追
- 全新作者, 全新故事和画面, 对比各种漫改影视, 积累画面感
- 各种小说, 实体的看过一个阶段, 将各种知名作家全集都刷过后
- 只留了 王朔/池莉 全集在家
- 其余基本电子化
- 开始研读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 因为, 有关说话的艺术形式, 在中文世界, 最高成就就是传统相声了
- 从09年知道 DUKU(读库) , 一种 MOOK ~ 杂志式图书, 就开始收集:
- 有全套 0600 开始所有 DUKU 正本
- 以此为线索触发接触到各种以往无法想象的体裁图书
- 比如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又比如: 王南"建筑史诗"系列9册套装,一西一中介绍古今建筑_
- ...
- 从这一愉快的追读过程中, 接触到各种文笔和世界
- 真正休会到私人文库的作用
- 另外, 日常通过 多看 电子阅读应用, 长年刷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
- 在起点之前, 就发现 .txt 格式, 可以下载的各种小说
- 可以随着手机, 在各种碎片时间中, 构成不间断的完整的阅读体验
- 而且字体/背景/间隔/翻页/...都可以配置时
- 可以最终形成最吻合自己习惯的高速阅读文字流...
- 到今天已经形成, 每周至少看200万字的阅读量习惯(平均每周累计12小时左右)
- 发现越来越多历史/经济/地理/政治/生物/物理/文学/影视/...几乎所有行业常识
- 都来自网络小说的阅读了...
- 这可能是俺选择小说, 尽可能不看同类内容的原因
- 同时, 也不看200万字以内的作品,
- 文笔上也发现, 有太多不知名作者竟然在长期持续写作中, 依然保持了不弱于专业作家的写作风格
- 甚至于很多生僻字,以及民俗, 也都是从网络类型小说中看到的...
- 这相比看纪录片还要快, 因为, 不占用专门时空和机器,
- 随时在手机上就可以刷几页, 上千字...
以上, 这是俺现在的阅读类型和习惯以及工具;
但是, 其中有多少对作家的形成有帮助?
这可能是更加艰难的一个问题,因为必须有对应作品先产生, 才可能回溯出对应积累.